【簡介】
孤獨的靈魂總會在某處相遇,然後,我們在朗讀聲中逐漸接近愛情,但卻同時嘗到了背叛與罪惡的滋味……
溫柔的朗讀,是我對韓娜說話的方式,卻意外地給了愛一個重生的機會……
有好些年了,麥克總是不斷想起那棟房子,當他上了台階、扭動門把,屋裡有韓娜在等著他。『先唸書給我聽!』韓娜總是這麼說,而麥克就會為她朗讀自己學校的課本,告訴她關於荷馬、西塞羅和海明威的故事,於是麥克的朗讀越唸越多,好讓自己可以在日暮時刻與她共枕。但是,就在那個夏季的午後,只因為麥克在街上的一個迴避眼神,第二天,韓娜就神秘地消失無蹤了。
即使已經和記憶中的韓娜告別,麥克卻沒有擺脫自己背叛的陰影。多年後再度見到韓娜,竟是在法庭裡,麥克一眼就認出了她的背影,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韓娜徒勞地為自己辯護,而她的堅持抗議觸怒了法官,她的坦誠有罪也惹火了其他被告。一次次在法庭旁聽韓娜的罪行,讓麥克的態度開始由同情轉變成譴責,可是最後當韓娜麻木的眼神終於望向了麥克時,他才終於明白,那隱藏在韓娜內心深處多年的秘密……
《我願意為妳朗讀》是個寧靜而深邃的愛情故事,也是徐林克對戰爭罪行和集體罪惡感所作的犀利獨白。書中的麥克象徵了戰後無辜的新世代,在同聲譴責納粹種種暴行的同時,卻也發覺無法自外於歷史的責任,而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懺悔』正代表了整個民族的心聲,人們也因此會一遍又一遍地讀它,並在心中留下陣陣的激盪!
(轉載自:www.books.com.tw)
【感想】
剛看完了《我願意為妳朗讀》產生了十分微妙的感覺,有點像是新生、又不那麼像,連著要看下一本書時的選擇方式變了,因為總感覺一定要是一本溫柔的書。
其實這個故事我是先看電影的,電影的名字台灣翻成《為愛朗讀》,那時好像是從出租店借來用姑姑家的投影是放映機看的,這部片子不是我選的、而我原本也沒什麼印象,只記得是凱特溫絲蕾和一個小男生演的,好像還因為破尺度而引起一陣轟動吧?真要說的話其中的十八禁場景的確不算少(就我個人來說),但是會在後來特意買書來看則是因為他絕不只是個充滿情慾的故事(實際上書裡對情慾的描寫反而沒那麼多),實際上它要表達的更多。
德國納粹黨,這在看電影的當下還是個非常陌生的詞彙,而直到現在也仍舊不能歸於了解,大概會這麼想也跟書裡的描述到我們而今對集中營的印象只歸在一個由生還的當事人與當時的警衛等的說詞、不過僅是陳腔濫調有關,我們都是不當事人、而集中營當下的事實已不可考,所謂的記憶是非常不牢靠的,而經由傳達的媒介亦有一定限制,所以沒人能真正了解,而當事人本身所見亦只是一部分。
對於德國納粹黨的罪行已有諸多媒體(無論書籍、影視等等)闡述過了,然而這本書所描述的卻是從另一個觀點來說這件事,焦點著重的地方並不是罪行本身,而是被判罪者,祕密警察有罪、納粹黨員有罪、當下參與的那一代有罪、在一九四五年以後沒將這些「罪犯」驅逐的所有上一代均有罪,下一代將自己與父母區隔開來,盡情地指責這些罪……對沒經歷過類似事件的我而言是十分陌生的,甚至感到有點恐怖,然而身處當下的人們卻已然麻木,這種麻木感則在所有人身上出現。
提了那麼多都是處於說理類的,主要是因為雖然這是本小說它其中卻放了許多關於這件事的想法,而這是在電影中所沒有的。
故事裡的愛也充滿的罪惡感,其中涉及納粹、也有些涉及男主角自己的省思和想法、連男主角第一次過於年幼這點也在某種程度上引發了罪惡感(雖然這部分應該算是視聽者自己感覺的),然而這是以男主角「麥克‧伯格」為第一人稱的小說,因此我們無從得知女主角「韓娜‧施密茲」的想法,一切均僅為麥克的猜想。這份愛囚禁了他一輩子,永遠沒有救贖的一日,即便曾麻木、曾無動於衷、曾逃避,最後這愛依然混雜著罪惡感僅僅紮根於他心中。
這本書的自我省思(男主角的)有點多,閱讀起來可能會很累,但我覺得這或許也可以做為多少理解這部份德國的一扇窗,畢竟台灣這裡對於外國的資訊實在有點少,雖然故事只能描摹一部份、無法表達真實,但依然能增進視野。
故事的部分我想應該就不用說得太多了,一步一步循著脈絡走自然能有一點一滴自己的體悟吧?這本書不算厚,看起來也蠻快的,而其中藉由戀情所表達出的想法我自己是覺得蠻有深度也很精緻的。
話說這篇心得字數好多(汗),明明沒重點的(欸)。
原記於:june 23, 2012
孤獨的靈魂總會在某處相遇,然後,我們在朗讀聲中逐漸接近愛情,但卻同時嘗到了背叛與罪惡的滋味……
溫柔的朗讀,是我對韓娜說話的方式,卻意外地給了愛一個重生的機會……
有好些年了,麥克總是不斷想起那棟房子,當他上了台階、扭動門把,屋裡有韓娜在等著他。『先唸書給我聽!』韓娜總是這麼說,而麥克就會為她朗讀自己學校的課本,告訴她關於荷馬、西塞羅和海明威的故事,於是麥克的朗讀越唸越多,好讓自己可以在日暮時刻與她共枕。但是,就在那個夏季的午後,只因為麥克在街上的一個迴避眼神,第二天,韓娜就神秘地消失無蹤了。
即使已經和記憶中的韓娜告別,麥克卻沒有擺脫自己背叛的陰影。多年後再度見到韓娜,竟是在法庭裡,麥克一眼就認出了她的背影,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韓娜徒勞地為自己辯護,而她的堅持抗議觸怒了法官,她的坦誠有罪也惹火了其他被告。一次次在法庭旁聽韓娜的罪行,讓麥克的態度開始由同情轉變成譴責,可是最後當韓娜麻木的眼神終於望向了麥克時,他才終於明白,那隱藏在韓娜內心深處多年的秘密……
《我願意為妳朗讀》是個寧靜而深邃的愛情故事,也是徐林克對戰爭罪行和集體罪惡感所作的犀利獨白。書中的麥克象徵了戰後無辜的新世代,在同聲譴責納粹種種暴行的同時,卻也發覺無法自外於歷史的責任,而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懺悔』正代表了整個民族的心聲,人們也因此會一遍又一遍地讀它,並在心中留下陣陣的激盪!
(轉載自:www.books.com.tw)
【感想】
剛看完了《我願意為妳朗讀》產生了十分微妙的感覺,有點像是新生、又不那麼像,連著要看下一本書時的選擇方式變了,因為總感覺一定要是一本溫柔的書。
其實這個故事我是先看電影的,電影的名字台灣翻成《為愛朗讀》,那時好像是從出租店借來用姑姑家的投影是放映機看的,這部片子不是我選的、而我原本也沒什麼印象,只記得是凱特溫絲蕾和一個小男生演的,好像還因為破尺度而引起一陣轟動吧?真要說的話其中的十八禁場景的確不算少(就我個人來說),但是會在後來特意買書來看則是因為他絕不只是個充滿情慾的故事(實際上書裡對情慾的描寫反而沒那麼多),實際上它要表達的更多。
德國納粹黨,這在看電影的當下還是個非常陌生的詞彙,而直到現在也仍舊不能歸於了解,大概會這麼想也跟書裡的描述到我們而今對集中營的印象只歸在一個由生還的當事人與當時的警衛等的說詞、不過僅是陳腔濫調有關,我們都是不當事人、而集中營當下的事實已不可考,所謂的記憶是非常不牢靠的,而經由傳達的媒介亦有一定限制,所以沒人能真正了解,而當事人本身所見亦只是一部分。
對於德國納粹黨的罪行已有諸多媒體(無論書籍、影視等等)闡述過了,然而這本書所描述的卻是從另一個觀點來說這件事,焦點著重的地方並不是罪行本身,而是被判罪者,祕密警察有罪、納粹黨員有罪、當下參與的那一代有罪、在一九四五年以後沒將這些「罪犯」驅逐的所有上一代均有罪,下一代將自己與父母區隔開來,盡情地指責這些罪……對沒經歷過類似事件的我而言是十分陌生的,甚至感到有點恐怖,然而身處當下的人們卻已然麻木,這種麻木感則在所有人身上出現。
提了那麼多都是處於說理類的,主要是因為雖然這是本小說它其中卻放了許多關於這件事的想法,而這是在電影中所沒有的。
故事裡的愛也充滿的罪惡感,其中涉及納粹、也有些涉及男主角自己的省思和想法、連男主角第一次過於年幼這點也在某種程度上引發了罪惡感(雖然這部分應該算是視聽者自己感覺的),然而這是以男主角「麥克‧伯格」為第一人稱的小說,因此我們無從得知女主角「韓娜‧施密茲」的想法,一切均僅為麥克的猜想。這份愛囚禁了他一輩子,永遠沒有救贖的一日,即便曾麻木、曾無動於衷、曾逃避,最後這愛依然混雜著罪惡感僅僅紮根於他心中。
這本書的自我省思(男主角的)有點多,閱讀起來可能會很累,但我覺得這或許也可以做為多少理解這部份德國的一扇窗,畢竟台灣這裡對於外國的資訊實在有點少,雖然故事只能描摹一部份、無法表達真實,但依然能增進視野。
故事的部分我想應該就不用說得太多了,一步一步循著脈絡走自然能有一點一滴自己的體悟吧?這本書不算厚,看起來也蠻快的,而其中藉由戀情所表達出的想法我自己是覺得蠻有深度也很精緻的。
話說這篇心得字數好多(汗),明明沒重點的(欸)。
原記於:june 23, 2012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