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弟弟》
作者:人體骨架
授權奸情區印製發行。
因為是工作室出的就不特別放封面了,應該google得到。
以下心得略略有捏到注意。(我到現在還是不曉得到底該用捏這個字還是雷這個字,畢竟雷這個字也有其他的意思啊)
剛看完上部就覺得,好久沒看到這麼合心意的書了,非得寫點什麼做為紀念不可,奈何最近雖然總算有了時間能看幾本書,卻吝嗇地不想耗時間在書寫上,只貪點時日多看點書,報應就是現在想寫了,哪怕昨天才剛看完,也不曉得從何說起。
說起來手頭這本書的來歷還真的有些曲折,一開始知道這本書還是因為YouTube總是推〈同根〉這首曲子,原曲〈小小〉我本來就很喜歡,〈同根〉的唱腔又更悲悽一點,看了點別人的書評以及略略提到的梗概,想成了一個相當虐心的故事,雖然和我以為的劇情不太相同,不過這是後話,且說後來剛好這本書有了繁體代理版,結果忘了為什麼又錯過了,想起來的時候露天那邊已經下架了,發了信去問也說沒了,但隔一天客服人員又發了信說現場有一本,於是托了在台北的好友替我先買了,到昨天才有機會可以看,一看就不肯停下來,硬是被我弟說了好幾次要我早點去睡,但不看完就是不安心。
說起來也是一件有些奇怪的事,明明多數時候是以許平的視點寫的,但是我卻越看越接近許正的心境,每次多出現了一個角色就提起一顆心想著:哥哥要被搶走了,總想看快一些好確認哥哥還沒被搶走,這其實不太符合我看書的習慣,但是對於許正我也不曉得為什麼就是很能感同身受,不是同情只是心疼,為了一個和自己全然不相干也沒有任何經歷相仿的人感到心疼,是以前從來不曾有過的經驗。
其實我有個很奇怪的習慣,如果是實體書的話我會先看後記,序倒是不一定會看,結果就是我先入為主的以為這是一個哥哥在外頭歷盡風霜後回來,看著自己僅剩的弟弟起了點點漣漪,最初的情緒過去後,帶著已然淡薄的心和弟弟過了一輩子的故事,雖然的確許平經歷了許多事,但並不是我以為的那些。
其實說起來,近親是我的雷點,我平時完全不看兄弟文的,最直接地講,我連叔姪文都會雷,對兄弟文雖也有例外,但例外中還是會有例外,比如兄弟這件事我指的不全是血緣,而是如何成長的,舉例而言一篇穿越文雖然一穿穿成了兄弟,但這種的我就不雷,可是沒血緣的卻當做兄弟一般養大的,這個雖然沒血緣相繫但我就是不能接受,哪怕那是我喜歡的漫畫家畫的(對,這是特指某一部,所以我後來就完全不看這類題材了)。
只是很奇怪的是狠下心直接買了書,然後強迫自己看了以後我卻發現我很喜歡這個故事,兄弟的前提完全沒雷到我,不曉得是不是因為我和許正的同步率偏高?
唉唉,久沒寫書評結果又開始扯皮了。
拉回來,拉回來。
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敘寫方式,我最近才發現雖然自己寫的時候會偏重角色內心糾結,但我喜歡的文多帶有一種旁觀的感覺,好像越抽離情緒的我越喜歡,但並不是說這篇《弟弟》沒有書寫情感,而是並非直抒胸臆改以其他諸如動作、行動、甚至景物的描寫來暗寫角色內心的方式我相當喜歡,雖然不曉得是不是也源於先前看了太多用相當多華美詞藻堆砌景緻的文,但這篇的寫景方式並沒有激起我想跳過的衝動,我反而會很仔細的看,仔細想來,這篇走的本就是比較寫實的風格,可能是因為這樣,看文的時候有種在中國觀光的感覺,我所看到的是和自身截然不同的經歷、鮮有共鳴的環境,但卻由作者的文筆而有身歷其境的感覺,六四那一段倒是比較特別的,首先我很訝異居然有人敢寫,其次是六四的那些狀況不免讓我連想到了台灣的太陽花學運,甚至也許香港的雨傘革命也是,難免唏噓著原來說到底我們不過是在重蹈覆轍,回到故事本身的話,六四這件事的轉折相當大,雖然不如我預設的,許平完全是被利用的,我看到中部結束簡直要扼住呼吸了,許正的那封信是那麼執拗而認真而天真,純潔而雪白得使人相形之下而慚愧而覺得自己髒。
整個故事其實只截取了他們人生中的三年,所以很多事都沒有寫到,就這麼淡然甚至一絲痕跡也無地揭了過去,上部給我的感覺是柔軟的心疼,中部則讓我幾乎要像許平一樣吼出來,是那樣令人窒息,人生本該燦爛的年華就這樣朝著另一個方向疾行,怎麼也拉不住,其實我最不喜歡的是中部,但最喜歡的也是中部,我才疏學淺的、實在很難細說原因,總之討厭的原因就是因為那個誰誰(唉,他們的名字都只有兩個字,不能吼出誰誰誰的氣魄)他的出現打一開始就踩了我一個雷,差點又踩了我第二個雷,就算結局有他參了一分好,我還是想把他扔地上踩著再扭幾拐,就說我和許正的同步率高,不曉得在高什麼的。
下部也是有轉折,但不曉得為什麼就沒有前兩部給我的感覺深了,許正還是那樣可愛,許平被磨去了稜角,如果不是健康檢查那一折,估計他們也就這麼過下去,於是他們甜得好像過往的酸苦與糾結都不曾存在一樣,終歸許平是沒什麼可以看重的了,所以哪怕被發現被說了什麼閒話他也不甚在意了(是說我覺得馮師傅肯定知道點什麼),但這到底是因為壽限的緣故,溺水又是一折,誰誰那個王八蛋的出現雖然扭轉了結局我還是悶得慌,就算我總算聽見了許正說出三字箴言也免不了我想把那個誰誰痛扁的衝動。
其實哪怕是作者在後記中提及的那個結局我都會喜歡,我想這是因為我喜歡許正的純粹,那樣一個單純的人讓我想起了隔壁棚的某人(只是說了又要劇透,姑且擱置),我卻更喜歡許正一點,看書期間剛好被人問了一個問題讓我更體會到這一點,原來我喜歡這樣的人。
書裡的結局寫得輕淺卻令人心動,應著前頭許川連許正能繫鞋帶都要四處嚷著讓人知道,許正卻先一步替許平重新繫好鞋帶,這是一件相當簡單的事,卻溫溫的、軟軟的,看著最後他們走入光裡不免想起那個誰誰說想和喜歡的人走在光下,心底那點柔軟就越發深刻。
唉,實話說我很喜歡那種感想裡還有引言的,不過估計是我貪看結果那些文字沒怎麼留在腦海裡,倒是畫面一幕一幕存得好好的,說不定過幾年我還會以為我是看了一部電影而不是書。
大概是自己腦補太過,對〈同根〉這首曲子感觸又深,實際看到書反而沒覺得那麼虐,但心痛是真的,歡喜與喜愛也是真的。很久以前也想了個與智能障礙的孩子談戀愛的故事,但我到底寫不出這種感覺,看完這個故事也覺得自己可以做罷了。
講點比較無關緊要的,這本書我看得最痛苦的是我常常不知道是許正還是許平做了什麼事,字一密密麻麻地排起來我就不免覺得平和正看起來好像,更別提我在記人又慢,類似的名字很容易看錯,甚至看完《弟弟》以後滿腔激動無法平息不小心去看了別的文,結果我老是認錯男主角和女主角的名字,因為一個勤、一個謹,又有對仗……忽然覺得自己真的好弱OTL
簡言之這部書真的很棒,我很慶幸自己一時衝動收了,之後肯定還會再看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到時或許就會看得比較慢一點了,屆時再重新潤過這篇感想吧。
「太陽,白色的。」
「不要山,太陽就夠了。」
剛翻開書時不曉得為什麼會截這一段出來放在拉頁裡,看完了整本書以後總算看懂了這句話為什麼會放在那裡,而這段話又代表什麼意思,我想用這段做為結束所以又突兀地添了上來,我覺得這段話的確就是全書的精華。
記於二零一五年五月八日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