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譁語《日昇之歌》〈港都:周森〉

 →https://www.plurk.com/p/pfbjo7



  我一邊看著貓咪越發膨大的肚子一邊想著該如何下筆。


  我無疑比我預想中還要喜歡這個故事,這是在我閱讀第三章的時候發現的事情,不過也許更精準來說是第二章最後面。


  我對一二章有點印象,但礙於用電腦看字的時候,我會習慣跳字,所以剛看周森的故事時,指覺得蠻多不習慣的用語在腦子裡轉,要花點時間轉換成我看得懂的意思,因此有紙本書對我來說真的是幫了大忙,第二次(或許是第三次看),總算比較理解這個故事的意思,雖然只看了一點點,不過已經覺得很喜歡了。


  最初我讀到為了初戀的亡靈,我想到的是我們都知道的那本漫畫,但接著往下讀,才知道是自身沒能實現的初戀,到底鄭嘉修和周森之間的愛情能不能被印證,在大時代以及大家庭的洪流與理想現實之中,都成了細小的砂石,磨呀磨地,進了眼,也只會逼出星星點點的淚水,此外無他。


  就算放出了那張《大雨》專輯,也只有第一首歌的汪洋印襯著點點幾乎相襯之下不存在的淚光。


  上一次看文革相關的BL小說是人體骨架的《弟弟》,鄭嘉修的故事有點讓我想到在我在讀《弟弟》的時候一樣,直到被逼到極限之前,我都無法決然的說那是愛,因為愛不是可以被宣之於口的。


  我是這樣理解的。


  雖然對譁語的註釋量沒辦法完全跟上,不過對於鄭嘉修跟周森的結尾,也許也可以是另一個版本的《體面》(當然年代對不上就是了)。


  用語的部分雖然蠻多看不懂的,不過也很有意思的是,想到了張愛玲的用語跟陳浩基的用語,一個是有名的香港小說家,一個是經常被吐槽越來越台灣化的香港小說家,你的文字大約在兩個中間,比陳浩基的用語還要靠近香港吧。


  我好像說過我還蠻不習慣說島國跟華國、港都的,因為我習慣的島國是說日本,華國大約是中華民國,港都是高雄,不過我也曉得,這書裡不是這個意思。


  至於封面的話,我總想到《麥迪遜之橋》和一本忘了的小說,還有《男人的愛人是男人》那種感覺,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回到故事,今天也是一起床就趕著起來接著閱讀了,雖然閱讀進度還是很慢,我依舊在嗜睡跟失眠之間徘徊。不過故事閱讀越喜歡,雖然最喜歡還是鄭嘉修那一段描寫,月月就,月月。


  看著月月被王導數落我就有點開心,看到月月被王導數落得很開心我就更有點開心。


  之前看的小說剛好也有戲中戲的寫法,那時候就覺得那種寫法比較不合我胃口,不過《日昇之歌》的寫法我就比較喜歡。


  怎麼月月跟周森分別時放著梁靜茹,偏偏我在聽周深呢……唉。


  森森說的沒有告別原來是這個意思,痛死。


  沒想到是森森先跨出了那一步,更沒想到月月就這樣得寸進尺,明明是很靦腆到幾乎沒有出口的承諾與愛與的含蓄故事,我就是看著這兩個人覺得被發了狗糧。


  不就是頭靠著肩嗎!


  生氣欸。


  不就是唱個歌嗎!


  又還沒親上。


  是說在那個年代,居然比我的貓找到鱈魚香絲的速度還快嗅到愛情,森哥厲害。


  看完〈港都:周森〉的結局就覺得圓滿了的我。


  跟開始作亂的我的貓。


  我不知道我該繼續看後半本,還是起身揍貓。


  先到這裡。

留言